- · 《设备管理与维修》刊物[05/29]
- · 《设备管理与维修》征稿[05/29]
- · 《设备管理与维修》投稿[05/29]
- · 《设备管理与维修》收稿[05/29]
- · 《设备管理与维修》数据[05/29]
- · 《设备管理与维修》栏目[05/29]
设备管理与维修参考文献格式(设备管理与文件(3)
作者:网站采编关键词:
摘要:它包括设备说明书、图纸图册、技术标准、档案以及原始记录等。 它的记录和使用,对帮助设备管理人员更详细的综合评价管理费用,更准确地制订维护
它包括设备说明书、图纸图册、技术标准、档案以及原始记录等。
它的记录和使用,对帮助设备管理人员更详细的综合评价管理费用,更准确地制订维护和维修工艺标准,以及备品备件的选购都有很大的现实意义。
作为设备管理人员,一方面要通过它获取设备的管理资料,另一方面,要对它进行不断完善和完整。
完整是指对新的设备运行状况和维护维修情况及时作详细记录,以备后查。
而完善有两层含义:第一、是指设备在一生的运行过程中,随着磨损的加剧,原有性能和精度会发生变化,即开始老化。
老化之后的设备,原有部位故障发生性质和发生率会发生变化,那么原点检和润滑标准也应该随之改变。
作为设备管理人员应该不怕麻烦,结合自己日常管理经验,细心重新修订。
第二、由于各设备管理人员业务能力不同,经验不同,或者业务能力和经验得到了提高,可能会对现有标准产生不满意,那么无论是从节能降耗,或是安全使用等方面,都应该获得上级主管部门批准后,及时重新修订。
二、加强设备日常维护1、正确制订维护标准并严格执行维护标准主要有两种:点检标准和润滑标准,这两项标准的正确制订,对设备的高效使用产生直接影响。
①、点检:点检就是通过对设备运转部件作正确详细分析后,制订标准(如温度、压力、振动、声音、腐蚀、泄露等),然后采用各种手段,例如听、看、摸、嗅等,对这些部位按测定标准定人定时进行运转正常性判定。
重点部位需采用高精度仪器,如振动测试仪、磁粉探伤仪等,这是发现设备事故并将其消除于萌芽状态的最有效手段之一。
设备管理部门应不惜重金,培训点检人员,配备高精仪器。
②、润滑标准:绝大多数设备故障是因润滑不良而加重设备磨损造成的,应重视润滑标准的制订和执行工作。
制作这些标准时,应该从运转部位速度、间隙参数、受力情况、温升以及设备工作环境、性能等多方面综合考虑,以免在实际润滑过程中,形不成油膜或油太多,起不到润滑作用并造成污染和人力物力浪费。
相同的设备在不同的企业和时期都有不同的点检润滑标准,设备管理人员应因地、因时、因经验制订,不可盲从。
标准制订结束后,应会同生产人员、维修人员会审后,再投入生产使用并严格监督执行情况,定时检查记录是否完整,是否按规程操作,切不可马虎从事。
2、全员参与管理:在不少企业,存在一种误区,认为设备管理是设备技术人员和维修维护人员的工作,与生产操作人员无关。
其实生产操作人员是设备的直接使用者,他们虽然对设备的结构、原理不如维修人员清楚,但他们对设备的使用性能比维修人员要熟悉得多,加之他们常年累月就在设备跟前,因此,异常事故发生前,往往是他们先发觉,并且得以避免。
但正因为他们不是设备专业技术人员,他们所能发现的,也是比较显而易见的,对于比较隐蔽的,就难以及时发理,这就要由设备管理人员制订标准,交由他们负责。
详细制订工艺操作规程并严格监督执行。
生产操作人员对设备操作正确与否将直接影响设备使用性能和使用寿命。
设备管理人员和生产管理人员应引起足够重视,共同制订工艺操作规程并随时监督。
三、维修设备从试车生产开始,至报废为止一般要经过3个阶段:磨合期,正常使用期,性能衰退期。
其使用寿命是由无形磨损程度、维护保养质量决定的。
1、提高人员素质:第一、采用自学、进修、授课等,综合提高设备管理人员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让大家懂科学管理,用科学管理。
第二、多渠道、多层次提高维修人员业务能力和思想政治水平。
2、合理安排大、中、小修时间及内容设备运行一段时间后,由于各种原因,如振动、腐蚀等,原有精度会降低,设备管理人员应适时组织人员进行检修。
前期应作好准备工作,包括修前检查(目的是掌握设备具体现状,充分做好修理的有关备件、工具等工作)、备件准备、网络制定、标准制定、财务预算等,确保以最短工期和最少资金完成检修任务。
3、设备绝不能带病作业设备发生故障后,应立即组织人员抢修,绝不能带病作业,对于重要部位,应制订严格维修标准,对维修人员给以指导和正确约束。
4、维修质量检查:设备维修结束后,设备管理人员和生产技术人员应一起对维修质量进行检查。
文章来源:《设备管理与维修》 网址: http://www.sbglywx.cn/zonghexinwen/2022/1207/1394.html